从“一五”到“六五” 我们这样走过
2021-3-30 16:22:37 点击:
“一五”计划: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投资举动
从1951年开始制定。草案数易其稿,终于在1955年得到确定。但是,“一五”计划的建设任务实际上从1953年便开始执行实施了。
“一五”计划规定,5年内国家用于经济建设的投资总额达766亿元。这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投资举动。经过5年的艰苦奋斗,至1957年年底,“一五”计划的各项指标都大幅超额完成,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。“一五”时期,中国所取得的工业生产成就,远远超过此前的100年。这一时期,也是1978年以前中国经济效益最好的时期。
“二五”计划:经历大起大落
1955年8月,“一五”计划正式颁布不到一个月,中共中央便已经开始考虑制定“二五”计划。意想不到的是,“一五”计划取得的巨大成果,也使得党内开始出现忽视研究、把握经济发展规律的现象,进而在经济建设上表现出“左”倾冒进。在此背景下,“二五”计划从制定到实施,经历了许多波澜和坎坷,最终也未能正式颁布。更严重的是,“二五”时期,中国还出现重大挫折和巨大的经济困难。
“三五” 计划:从关注“吃穿用”到以备战为中心
1962年到1965年进行了为期3年的经济调整,未纳入五年规划。
从1963年起,中国便开始考虑“三五”计划的编制问题。原定目标是集中力量解决人民的吃、穿、用问题。后根据毛泽东要求,迅速开展三线建设,加强战备。
1966年本应是“三五”计划的开局之年,然而,整个社会动荡不安,经济的运行更是十分艰难。1967年、1968年工业生产连续下降,不仅使国家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,也使“三五”计划有完全落空的危险。中共中央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整顿生产秩序,恢复和加强各地的领导班子及经济计划部门,甚至派出军队参与接管,严令限期完成一批被停顿的“三五”计划重点工程,经济领域的困难局面得到缓解。随后,一批重点项目便重新上马。
1969年起,国民经济开始缓慢复苏,扭转了工业生产连续下降的不利局面。由于1969年、1970年国民经济的较快发展,“三五”计划规定的各项指标大部分得以完成。
“四五” 计划:“三个突破”与两次调整
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,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斗,完成了“三五”计划。很多人误以为,只要“抓革命”,就能“促生产”,在这样的国内外背景下,“四五”计划在编制、实施过程中,又出现盲目追求高速度和高指标的现象。职工人数、工资支出、粮食销售量均大大突破预定计划,导致国家财力、物力的高度紧张,农业劳动力减少,引发粮食供应的紧张。周恩来严肃地指出:“票子发多了,到了最大警戒线。”
经过周恩来1972年和邓小平1975年主导的两次调整,国民经济由停滞、下降迅速转向回升。
“五五”计划:经历伟大历史转折
“五五”计划的制定始于1974年。1975年,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讨论修改,形成《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(草案)》 (简称“十年纲要”)。“五五”计划没有独立文本,全部内容都包含在“十年纲要”之中。然而,由于各种原因,“十年纲要”和“五五”计划均未能正式下达及执行。
1977年形成了《一九七六年到一九八五年发展国民经济计划十年规划纲要(草案)》,指标过高,超过国家财力和物力所能承受的限度,经济学家薛暮桥听完这些指标后,回到家里失声痛哭。
在经历1979、1980年的两年调整后,取得了不小的成绩,一些重大的比例关系开始向着合理方向发展,经济生活开始活跃起来,人民生活有所改善。另一方面,1979年财政赤字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;到1980年年底,货币发行量132亿元,货币流通量接近引起经济危机的临界点。
“六五”计划:公布时已运行两年
从1975年开始,“六五”计划前后编制了3次,经过多轮调整、修订,于1982年12月10日经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。此时,“六五”时期已过去两年。然而,这毕竟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编制、公布的第一个“五年计划”,表明中国经济建设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。因此,当《人民日报》上公开发布“六五”计划的内容时,引起强烈关注。这是继“一五”计划后又一个比较完备的五年计划。这一时期,中国的经济经过充分调整后,开始迅速增长:农村首先出现承包权改革,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高,长期以来困扰中国的温饱问题逐步得到解决。“六五”时期是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和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,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。
从1951年开始制定。草案数易其稿,终于在1955年得到确定。但是,“一五”计划的建设任务实际上从1953年便开始执行实施了。
“一五”计划规定,5年内国家用于经济建设的投资总额达766亿元。这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投资举动。经过5年的艰苦奋斗,至1957年年底,“一五”计划的各项指标都大幅超额完成,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。“一五”时期,中国所取得的工业生产成就,远远超过此前的100年。这一时期,也是1978年以前中国经济效益最好的时期。
“二五”计划:经历大起大落
1955年8月,“一五”计划正式颁布不到一个月,中共中央便已经开始考虑制定“二五”计划。意想不到的是,“一五”计划取得的巨大成果,也使得党内开始出现忽视研究、把握经济发展规律的现象,进而在经济建设上表现出“左”倾冒进。在此背景下,“二五”计划从制定到实施,经历了许多波澜和坎坷,最终也未能正式颁布。更严重的是,“二五”时期,中国还出现重大挫折和巨大的经济困难。
“三五” 计划:从关注“吃穿用”到以备战为中心
1962年到1965年进行了为期3年的经济调整,未纳入五年规划。
从1963年起,中国便开始考虑“三五”计划的编制问题。原定目标是集中力量解决人民的吃、穿、用问题。后根据毛泽东要求,迅速开展三线建设,加强战备。
1966年本应是“三五”计划的开局之年,然而,整个社会动荡不安,经济的运行更是十分艰难。1967年、1968年工业生产连续下降,不仅使国家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,也使“三五”计划有完全落空的危险。中共中央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整顿生产秩序,恢复和加强各地的领导班子及经济计划部门,甚至派出军队参与接管,严令限期完成一批被停顿的“三五”计划重点工程,经济领域的困难局面得到缓解。随后,一批重点项目便重新上马。
1969年起,国民经济开始缓慢复苏,扭转了工业生产连续下降的不利局面。由于1969年、1970年国民经济的较快发展,“三五”计划规定的各项指标大部分得以完成。
“四五” 计划:“三个突破”与两次调整
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,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斗,完成了“三五”计划。很多人误以为,只要“抓革命”,就能“促生产”,在这样的国内外背景下,“四五”计划在编制、实施过程中,又出现盲目追求高速度和高指标的现象。职工人数、工资支出、粮食销售量均大大突破预定计划,导致国家财力、物力的高度紧张,农业劳动力减少,引发粮食供应的紧张。周恩来严肃地指出:“票子发多了,到了最大警戒线。”
经过周恩来1972年和邓小平1975年主导的两次调整,国民经济由停滞、下降迅速转向回升。
“五五”计划:经历伟大历史转折
“五五”计划的制定始于1974年。1975年,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讨论修改,形成《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(草案)》 (简称“十年纲要”)。“五五”计划没有独立文本,全部内容都包含在“十年纲要”之中。然而,由于各种原因,“十年纲要”和“五五”计划均未能正式下达及执行。
1977年形成了《一九七六年到一九八五年发展国民经济计划十年规划纲要(草案)》,指标过高,超过国家财力和物力所能承受的限度,经济学家薛暮桥听完这些指标后,回到家里失声痛哭。
在经历1979、1980年的两年调整后,取得了不小的成绩,一些重大的比例关系开始向着合理方向发展,经济生活开始活跃起来,人民生活有所改善。另一方面,1979年财政赤字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;到1980年年底,货币发行量132亿元,货币流通量接近引起经济危机的临界点。
“六五”计划:公布时已运行两年
从1975年开始,“六五”计划前后编制了3次,经过多轮调整、修订,于1982年12月10日经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。此时,“六五”时期已过去两年。然而,这毕竟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编制、公布的第一个“五年计划”,表明中国经济建设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。因此,当《人民日报》上公开发布“六五”计划的内容时,引起强烈关注。这是继“一五”计划后又一个比较完备的五年计划。这一时期,中国的经济经过充分调整后,开始迅速增长:农村首先出现承包权改革,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高,长期以来困扰中国的温饱问题逐步得到解决。“六五”时期是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和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,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。
- 上一篇:西安凯泉:网购鲜花维权困难,推诿卸责不少见 [2021/4/2]
- 下一篇:陕西省西安市: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 [2021/3/30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