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疾控中心专家:群体免疫就是放任感染
2020-4-26 8:25:33 点击:
当前,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,全球感染人数已超268万人。对于这一新发病毒,各国寻找不同策略进行防控。继英国此前提出群体免疫受到广泛关注后,德国和美国最新开展的研究显示,某些特定地区已经感染的人数远远超过此前掌握的数倍甚至数十倍,德国最早暴发疫情的一小镇感染率达15%,有人据此称“实现群体免疫并非遥不可及”,并建议结束目前为防止新冠病毒传播而实施的一些禁止措施。然而,4月19日,德国总理府部长黑尔格·布劳恩明确表示,因德国医疗系统无法承受群体免疫带来的压力,群体免疫不适合德国。
群体免疫究竟是什么?它真的能通过“无为而治”让病毒自然消失吗?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。
要达到群体免疫将有60%至80%的人被感染
记者:疫情发生后,一些西方国家事实上采取了群体免疫策略。群体免疫是否具有可行性?
吴尊友:所谓群体免疫策略,就是在人群中让绝大多数人出现免疫力,在社会层面形成免疫屏障。当一个或者多个传染源进入这样的社会人群,也不会造成传染病流行。
一般来说,实现群体免疫的方法,主要是通过疫苗预防接种来实现。人类消灭的第一个严重传染病——天花,就是通过全球范围内广泛接种疫苗,使得天花病毒在人类社会中彻底消除。还有很多传染性疾病,也都是通过预防接种达到一定覆盖面,形成免疫屏障,达到群体免疫,预防其流行。比如,麻疹、脊髓灰质炎等等。
到目前为止,人类还没有研制出新冠病毒疫苗。在没有疫苗接种的情况下,要实现群体免疫,只能是自然感染。
英国此前提出的所谓群体免疫策略,就是不采取积极防疫,不主动检测可能的感染者,不做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追踪,不对密切接触者采取隔离措施,不限制民众自由活动,任由病毒在社会人群中自然传播扩散,等到有足够多的人被感染,也就有了足够多的人产生免疫力,就会在社会层面形成免疫屏障来抵抗病毒。
如果这个计划实行,英国将会有60%至80%的人被感染,这个数字无疑是惊人的,不仅会让当地民众感到恐慌,也会让全世界感到恐慌。
采用消极策略是不愿在防感染上花成本
记者:您认为英国当初提出群体免疫策略是基于怎样的逻辑?
吴尊友:英国政府当初打算采取这个策略,其背后也是有其理论基础的。这个策略的出台,估计也经过了部分专家的论证。到3月上旬,人类对新冠肺炎已经有了一些基本认识。
首先,新冠病毒传播特别快,预防感染是非常困难的。其次,从临床特征来看,这次新冠肺炎疫情,轻症病人比较多,约占80%,他们在不经治疗或者对症治疗后,就可痊愈。与其他传染病一样,新冠肺炎也存在着一部分无症状感染者。再有,新冠肺炎的总病死率不高,如果没有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等基础性疾病,健康人感染新冠肺炎的病死率在1%左右。
英国当时提出群体免疫策略的背后逻辑是,如果能够放开防控,让疫情自然发展,这样,大量人口就会在自然感染后自愈而获得免疫力。然后,集中医疗力量救治人群中的危重症患者。也就是说,不在防“感染”上花成本,而在防“死亡”上下功夫。
如果这种策略能够有效实施,那么,疫情得到控制的同时,社会活力和经济发展也不会因严格的管控措施而受损,既减小抗击疫情的代价,又使得国民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得以平衡,收益最大化。
然而,英国实施群体免疫策略不到两周时间就终止了。
放任人群被感染的赌博是骇人听闻的
记者:英国叫停群体免疫策略的原因是什么?
吴尊友:群体免疫策略的制定者当初忽略了几个方面问题。第一,约80%的轻症病人,如果不能获得及时医疗照顾,其中有相当比例的病人,可能会发展成为重症或危重症病人,甚至死亡。
第二,这些由轻症发展为重症或危重症的病人,使得需要医疗服务的病人总数,远比原来预计的需要医疗照顾的病人数要多很多。这样,会发生医疗服务“挤兑”,造成医疗系统瘫痪,病死率就不只是1%。邻近国家的粗病死率已经说明,医疗服务在无法满足就诊病人的需要时,病人的病死率会大幅度上升。
做一个简单的测算,英国6000万人口,假设60%感染,则有3600万人会受到新冠病毒感染,如果照病死率5%计算,则将有180万人死亡。如果轻症病人有一定比例发展为重症或危重症,那么病死率可能攀升到10%,那么就将会有360万人死亡。
第三,有效的预防措施(比如,不聚会、不扎堆、戴口罩、保持距离、勤洗手等)虽然不是特效药,但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阻断新冠病毒传播,预防民众感染发病。
第四,在可以实施有效措施的情况下,政府不积极组织实施,眼睁睁地看着新冠病毒在人群中传播,看着民众受病毒肆虐而无所事事,在伦理道德层面更是让人无法接受的。
为此,英国不得不终止其所谓的群体免疫策略。正如法国比塞特尔医科教学及医疗中心的免疫学家尼古拉·诺埃尔博士称:“当人民在不断出现病情加重和死亡的时候,这种让60%的人口放任被感染的赌博是骇人听闻的。”
除英国外,瑞典政府也推行了不检测、不隔离、不收治、不公布的策略。但截至4月14日统计数据显示,瑞典新冠肺炎死亡率已经达到了9%。
获得免疫最合适的方式是接种疫苗,乐观估计年底问世
记者:人体是如何获得免疫的?怎样才算形成人群免疫屏障?
吴尊友:个人获得对某种病毒的免疫力,通常有两种方式。一种是自然感染,在感染病毒后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,获得免疫力。这种获得免疫力的方法,是一种物竞天择的过程。未经治疗,或者在治疗辅助下,感染者挺过来,就获得了免疫。另一种方式是人为仿照自然感染,即通过疫苗接种产生获得性免疫力。疫苗可以用减毒活疫苗,或者死病毒疫苗,或者基因工程疫苗。
无论是自然感染获得免疫,还是疫苗接种获得免疫,都需要在人群中有一定比例的人获得免疫,通常到达60%至80%,才能起到免疫屏障作用。
自然感染的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,而是取决于病毒本身的生物学特征,以及人群的活动情况。自然感染获得免疫,是一种无控制状态的自然发展过程。依靠自然感染获得免疫力来应对疫情,直白地说,就是无应对,任凭疫情自然肆虐。
通过疫苗接种获得免疫,是用人工方式在最短时间迅速达到人群免疫屏障要求。这是一个积极主动建立免疫屏障的过程,对控制新冠肺炎疫情是至关重要的。就技术层面来讲,还是要等待疫苗。乐观地估计,如果研究进展一切都非常顺利的话,疫苗有望年底问世。
但即便疫苗问世后,通过接种疫苗产生抗体,目前也不清楚免疫力能保持多久,不清楚病毒是否会变异。
即便有了抗体也不意味着一劳永逸
记者:对于那些自然感染病毒后产生抗体获得免疫力的人群来说,是否就意味着安全了?
吴尊友:关于抗体,有人可能会认为,已经有那么多的人感染过病毒后有了抗体,我们的生活应该畅通无阻不必过于防护了。这一看法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:即便有人有了抗体,目前为止,我们还不知道抗体是否具有保护作用、能保护多久,更何况只有一小部分人有抗体。
世界卫生组织首席应急专家迈克·瑞安表示,世卫组织不确定血液中的抗体能否全面预防再次感染新冠病毒。即便抗体有效,也没有迹象表明大量人口已经产生抗体,可以向更大范围人口提供所谓的免疫屏障。瑞安说:“我们获得的大量初步信息表明,人口中完成血清转化(即产生抗体)的比例相当低。有人期待大部分人可能已经产生抗体,但整体证据与之相反。”
传统的公共卫生防护措施非常重要
记者:在当前疫苗和抗体的研究都不甚明了的情况下,哪些防控措施是有效的?
吴尊友:在没有预防性疫苗以前,传统的公共卫生防护措施是目前控制疫情的有效措施。
当前对疫苗和抗体的相关研究都还在进行中。虽然研究得出结论,某些特定地区实际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比最初认为的要多得多,但也仅此而已。在进行更多研究之前,不应急于下结论或改变已经证明行之有效的防控政策。
目前,对一个地区而言,在疫情流行早期,尚未出现社会层面广泛传播时,要尽可能地对每一个诊断的病人进行详实的流行病学调查,确定其全部的密切接触者,并对所有密切接触者进行14天的隔离观察。
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,对于控制疫情是非常重要的。因为密切接触者中有些已经被感染,这些感染者在出现临床症状的前两天就已经具有传染性,如果等他们发病才被发现,就可能已经造成了传播扩散。因此,隔离密切接触者,这就等于把高风险的人从社会上移开,减少了社会层面的传播。这是非常重要的控制措施。
戴口罩是切断新冠病毒传播的另一重要措施。由于感染者在出现症状前两天就已具有传染性,而处于潜伏期的感染者又无症状、不能识别,极易造成社会传播,特别是在通风不好、人员聚集的地方。因此,在人员聚集的地方,比如公共交通工具等,一律戴好口罩。
如果全民都积极响应不聚会、不扎堆、戴口罩、勤洗手等举措,实际上,在社会层面也就自然形成了一个群体免疫屏障。(本报记者 黄辉)
群体免疫究竟是什么?它真的能通过“无为而治”让病毒自然消失吗?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。
要达到群体免疫将有60%至80%的人被感染
记者:疫情发生后,一些西方国家事实上采取了群体免疫策略。群体免疫是否具有可行性?
吴尊友:所谓群体免疫策略,就是在人群中让绝大多数人出现免疫力,在社会层面形成免疫屏障。当一个或者多个传染源进入这样的社会人群,也不会造成传染病流行。
一般来说,实现群体免疫的方法,主要是通过疫苗预防接种来实现。人类消灭的第一个严重传染病——天花,就是通过全球范围内广泛接种疫苗,使得天花病毒在人类社会中彻底消除。还有很多传染性疾病,也都是通过预防接种达到一定覆盖面,形成免疫屏障,达到群体免疫,预防其流行。比如,麻疹、脊髓灰质炎等等。
到目前为止,人类还没有研制出新冠病毒疫苗。在没有疫苗接种的情况下,要实现群体免疫,只能是自然感染。
英国此前提出的所谓群体免疫策略,就是不采取积极防疫,不主动检测可能的感染者,不做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追踪,不对密切接触者采取隔离措施,不限制民众自由活动,任由病毒在社会人群中自然传播扩散,等到有足够多的人被感染,也就有了足够多的人产生免疫力,就会在社会层面形成免疫屏障来抵抗病毒。
如果这个计划实行,英国将会有60%至80%的人被感染,这个数字无疑是惊人的,不仅会让当地民众感到恐慌,也会让全世界感到恐慌。
采用消极策略是不愿在防感染上花成本
记者:您认为英国当初提出群体免疫策略是基于怎样的逻辑?
吴尊友:英国政府当初打算采取这个策略,其背后也是有其理论基础的。这个策略的出台,估计也经过了部分专家的论证。到3月上旬,人类对新冠肺炎已经有了一些基本认识。
首先,新冠病毒传播特别快,预防感染是非常困难的。其次,从临床特征来看,这次新冠肺炎疫情,轻症病人比较多,约占80%,他们在不经治疗或者对症治疗后,就可痊愈。与其他传染病一样,新冠肺炎也存在着一部分无症状感染者。再有,新冠肺炎的总病死率不高,如果没有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等基础性疾病,健康人感染新冠肺炎的病死率在1%左右。
英国当时提出群体免疫策略的背后逻辑是,如果能够放开防控,让疫情自然发展,这样,大量人口就会在自然感染后自愈而获得免疫力。然后,集中医疗力量救治人群中的危重症患者。也就是说,不在防“感染”上花成本,而在防“死亡”上下功夫。
如果这种策略能够有效实施,那么,疫情得到控制的同时,社会活力和经济发展也不会因严格的管控措施而受损,既减小抗击疫情的代价,又使得国民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得以平衡,收益最大化。
然而,英国实施群体免疫策略不到两周时间就终止了。
放任人群被感染的赌博是骇人听闻的
记者:英国叫停群体免疫策略的原因是什么?
吴尊友:群体免疫策略的制定者当初忽略了几个方面问题。第一,约80%的轻症病人,如果不能获得及时医疗照顾,其中有相当比例的病人,可能会发展成为重症或危重症病人,甚至死亡。
第二,这些由轻症发展为重症或危重症的病人,使得需要医疗服务的病人总数,远比原来预计的需要医疗照顾的病人数要多很多。这样,会发生医疗服务“挤兑”,造成医疗系统瘫痪,病死率就不只是1%。邻近国家的粗病死率已经说明,医疗服务在无法满足就诊病人的需要时,病人的病死率会大幅度上升。
做一个简单的测算,英国6000万人口,假设60%感染,则有3600万人会受到新冠病毒感染,如果照病死率5%计算,则将有180万人死亡。如果轻症病人有一定比例发展为重症或危重症,那么病死率可能攀升到10%,那么就将会有360万人死亡。
第三,有效的预防措施(比如,不聚会、不扎堆、戴口罩、保持距离、勤洗手等)虽然不是特效药,但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阻断新冠病毒传播,预防民众感染发病。
第四,在可以实施有效措施的情况下,政府不积极组织实施,眼睁睁地看着新冠病毒在人群中传播,看着民众受病毒肆虐而无所事事,在伦理道德层面更是让人无法接受的。
为此,英国不得不终止其所谓的群体免疫策略。正如法国比塞特尔医科教学及医疗中心的免疫学家尼古拉·诺埃尔博士称:“当人民在不断出现病情加重和死亡的时候,这种让60%的人口放任被感染的赌博是骇人听闻的。”
除英国外,瑞典政府也推行了不检测、不隔离、不收治、不公布的策略。但截至4月14日统计数据显示,瑞典新冠肺炎死亡率已经达到了9%。
获得免疫最合适的方式是接种疫苗,乐观估计年底问世
记者:人体是如何获得免疫的?怎样才算形成人群免疫屏障?
吴尊友:个人获得对某种病毒的免疫力,通常有两种方式。一种是自然感染,在感染病毒后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,获得免疫力。这种获得免疫力的方法,是一种物竞天择的过程。未经治疗,或者在治疗辅助下,感染者挺过来,就获得了免疫。另一种方式是人为仿照自然感染,即通过疫苗接种产生获得性免疫力。疫苗可以用减毒活疫苗,或者死病毒疫苗,或者基因工程疫苗。
无论是自然感染获得免疫,还是疫苗接种获得免疫,都需要在人群中有一定比例的人获得免疫,通常到达60%至80%,才能起到免疫屏障作用。
自然感染的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,而是取决于病毒本身的生物学特征,以及人群的活动情况。自然感染获得免疫,是一种无控制状态的自然发展过程。依靠自然感染获得免疫力来应对疫情,直白地说,就是无应对,任凭疫情自然肆虐。
通过疫苗接种获得免疫,是用人工方式在最短时间迅速达到人群免疫屏障要求。这是一个积极主动建立免疫屏障的过程,对控制新冠肺炎疫情是至关重要的。就技术层面来讲,还是要等待疫苗。乐观地估计,如果研究进展一切都非常顺利的话,疫苗有望年底问世。
但即便疫苗问世后,通过接种疫苗产生抗体,目前也不清楚免疫力能保持多久,不清楚病毒是否会变异。
即便有了抗体也不意味着一劳永逸
记者:对于那些自然感染病毒后产生抗体获得免疫力的人群来说,是否就意味着安全了?
吴尊友:关于抗体,有人可能会认为,已经有那么多的人感染过病毒后有了抗体,我们的生活应该畅通无阻不必过于防护了。这一看法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:即便有人有了抗体,目前为止,我们还不知道抗体是否具有保护作用、能保护多久,更何况只有一小部分人有抗体。
世界卫生组织首席应急专家迈克·瑞安表示,世卫组织不确定血液中的抗体能否全面预防再次感染新冠病毒。即便抗体有效,也没有迹象表明大量人口已经产生抗体,可以向更大范围人口提供所谓的免疫屏障。瑞安说:“我们获得的大量初步信息表明,人口中完成血清转化(即产生抗体)的比例相当低。有人期待大部分人可能已经产生抗体,但整体证据与之相反。”
传统的公共卫生防护措施非常重要
记者:在当前疫苗和抗体的研究都不甚明了的情况下,哪些防控措施是有效的?
吴尊友:在没有预防性疫苗以前,传统的公共卫生防护措施是目前控制疫情的有效措施。
当前对疫苗和抗体的相关研究都还在进行中。虽然研究得出结论,某些特定地区实际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比最初认为的要多得多,但也仅此而已。在进行更多研究之前,不应急于下结论或改变已经证明行之有效的防控政策。
目前,对一个地区而言,在疫情流行早期,尚未出现社会层面广泛传播时,要尽可能地对每一个诊断的病人进行详实的流行病学调查,确定其全部的密切接触者,并对所有密切接触者进行14天的隔离观察。
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,对于控制疫情是非常重要的。因为密切接触者中有些已经被感染,这些感染者在出现临床症状的前两天就已经具有传染性,如果等他们发病才被发现,就可能已经造成了传播扩散。因此,隔离密切接触者,这就等于把高风险的人从社会上移开,减少了社会层面的传播。这是非常重要的控制措施。
戴口罩是切断新冠病毒传播的另一重要措施。由于感染者在出现症状前两天就已具有传染性,而处于潜伏期的感染者又无症状、不能识别,极易造成社会传播,特别是在通风不好、人员聚集的地方。因此,在人员聚集的地方,比如公共交通工具等,一律戴好口罩。
如果全民都积极响应不聚会、不扎堆、戴口罩、勤洗手等举措,实际上,在社会层面也就自然形成了一个群体免疫屏障。(本报记者 黄辉)
- 上一篇:收取厂家网络红包,个人要缴纳所得税 [2020/4/27]
- 下一篇: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技术手段 [2020/4/25]